2022年7月30日🏋🏽♂️,2022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暨第五届中国能源投资国际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指出,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杜祥琬认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任务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几个挑战。以2020年为例🪰,中国温室气体排放139亿吨、占全球的27%🙇🏿♀️,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16亿吨,能源活动排放二氧化碳101亿吨,占到全球能源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30%🕴🏻,所以我国已经进入高排放国家行列,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0吨,是全球人均平均值的1.5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大于7吨👨🦼、是全球人均平均水平的1.7倍🧘🏻♀️,超过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困难和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贡献GDP占比40%,能源消耗却占68%🛌;能源结构偏煤,煤炭到现在占到56%🧛♂️;综合效率偏低🦪,刚才说过碳强度、能源强度都偏高✋🏽。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需要各个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其中钢铁👱♂️、水泥已经发展得比较饱和、可以率先达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降碳脱碳、碳溢出的措施,到2060年估计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降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控制在20亿吨左右。彼时👨🏽🌾🐤,中国碳溢出技术可以达到26亿吨,基本实现碳中和🪞。杜祥琬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八大战略,包括节能提效💂、能源安全、非化石能源替代🧑🏽🎨、再电气化➡️,资源循环利用、固碳、数字化📃、国际合作。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需要保护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既要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同时也要防止转型不利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杜祥琬认为🦵🏻,2060年碳中和是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不是终点🤨。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支撑,所以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实现双碳目标是能源、气候🦪、环境、健康协同发展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