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味站在困难角度看问题⏲,从另一视角来看,碳中和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傅成玉看来,“双碳”目标与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不应将其仅仅当作难题和挑战,而是要看作宝贵机遇并主动作为💽。早行动☦️、早主动、早受益。
谁都不可能置身于“双碳”目标之外
问🫖:据您观察,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各方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傅成玉👩🏽🚀:2020年9月22日🤜,“双碳”目标正式提出,碳中和随之成为响遍全国的热词。短短两年多时间,“双碳”目标能够在全国上下形成共同普遍的认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在执行和落实上,我们是很认真的,进展也是非常大的👃🏼🧖🏼♂️。从国家层面看,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各类配套政策、管理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在碳排放治理上既有了顶层设计,又有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再如产业层面,我们的新能源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电动汽车产业令人耳目一新🧑⚖️,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站在更高处来理解“双碳”的深刻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认知改变了,行动就会变得自觉🛟。从国家到企业、从机构到个人🙅🏿♂️,清楚认识到“双碳”目标解决的不仅仅是气候变化问题🧑🏼🌾,而是涉及到能源安全、能源转型🧚、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等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每个系统👩🏼💼、每个组织、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度外,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必须要做🛍,必须要做好。
问:要想“做好”,当前还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傅成玉🧑💼:“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不是今天或明天的一日之功🆓,直至2060年前🧝🏼,我们都将以降碳为重点方向,碳中和绝非轻轻松松就能实现。比如,我国工业规模大🚯🏋🏽♂️,一次能源消费的85%是化石能源🌈,其中煤炭又占绝大比例。在碳减排的同时🦸🏻,我们的经济还要发展,从而需要消费更多能源😩,这些均构成了现实挑战🐴。
不是难而不做,更应该积极主动作为
问🦚🤰:您如何看待这些挑战?
傅成玉🧑🏿🎓🤾🏿:不能一味站在困难角度看问题💦🦻🏿,从另一视角来看🚓,碳中和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既要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问题,也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打造国家未来竞争能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无限风光在险峰”,欲攀高峰就要勇于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与挑战🟨。反过来讲,只有艰难险阻👨🏻🍼、重重挑战,才能成就我们达到世界高峰👮♀️。对此👩⚕️,要主动抓住机遇🧓,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更应看到我们自身具有的巨大优势。
问♡:您所说的优势具体包括哪些🥬?
傅成玉:首先是我们的制度优势👱🏻。由国家主导,政府、企业、机构和人民群众形成共识、形成一体🫱🏿,上下齐动🧑🏻✈️,由此带来执行力和创造力❣️。再加上配套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这是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的最重要制度保障,也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第二🎛,前面提到的困难,换个角度其实正是潜力所在👨🎤。比如,碳排放总量大的背后,反映出能效偏低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值的1.7倍、是发达国家的2-3倍,说明我们在提高能效上有着巨大空间,这是我国目前最现实、成本最低、见效最快,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减碳途径⛄️。其核心是清晰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技术进步👨🚒,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提高能效、降低能耗。
再如,碳捕捉、封存和利用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也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氧化碳利用已成为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主攻方向;二氧化碳储藏主要在油田驱油上有所应用,直接埋于地下的应用虽然尚处研究阶段,未来也会成为主攻方向之一✍🏿;二氧化碳直接矿化利用👳🏿,已在工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将实现更大突破。
此外,我们的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对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起到积极作用。有这么好的基础,我们应该更有底气、有能力积极进取。战胜挑战背后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追求产业升级转型👨⚕️、技术不断迭代、设备更新换代的过程。不是难而不做,正是因为难才要主动作为。
推动“双碳”目标要从基础工作抓起
问:按照您的思路🧜🏼♀️,企业如何抓住机遇,为“双碳”目标贡献自身力量🧛♀️📠?
傅成玉🕚👐🏿:传统能源产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我认为👨🏽⚖️,其中有两个环节需特别关注——一是落地企业,实现“双碳”目标才有保障;二是必须建立在扎实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在微观层面做到了真实可信,企业行为可测量、可实施👨🏿🏫、可核查🙆🏽,减碳过程公开透明🙋🏻♂️,减排数据质量过硬➗,宏观层面才能说得清楚。
对此🖥,必须抓住基础工作下功夫,做好企业碳盘查,摸清碳家底🥷🔓。也就是搞清楚每家企业究竟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以及哪些环节和过程排出🤡🎈、如何排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同样燃料所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燃料和产品,采用不同工艺流程,排放也有区别。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已对碳的统计核算给出了清晰约定和基础方法学,我们的企业也要尽快补上这一课🧑✈️🧑🏽🍼。
具体怎么做?碳盘查工作必须从基层开始,细化到每一个生产装置、每一条生产线🏋🏿🧛🏼,针对所采用的工艺流程、所生产的产品等,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算法☆。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家企业的排放总量。目前,联合国已开发2000多种算法,我们自己也有300多种算法👩🏿🚀,有些算法可以覆盖、直接应用🍷,有些超出范围、需单独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开发新算法应有独立第三方参与,要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甚至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的认可。
基础扎实了,接下来是减碳工程技术、方法学的选择,以及碳减排效果评估等工作,企业减排项目、措施和方法上必须公开透明。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行动方案》,保障措施第一条就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其基础正是各行业、各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盘查👰♂️。也是有了碳盘查数据,企业才能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双碳”规划及其时间表、路线图👤,才能制定出建立在与自身产品🕺🏻、燃料、物料选择,以及工艺技术流程、生产方式选择等路径选择基础上的施工图,可落地🧔🏿♀️𓀔、可执行👩🦼➡️。离开有效的、可操作的施工图,再好的规划目标都是没有保障的🎬。
(原文收录于《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文集 2022》,本文有删改)